2015年的一天夜里,上海滬亭北路上的一輛小汽車,突然風馳電掣地沖進了張新國家的院子,刺耳的緊急剎車聲,讓張新國一家感到一陣陣心悸。
又是一起交通事故。
前兩天,他剛協助交警處理過發生在他家門前的一起交通事故,今天又來一起。
多年來,這一路段頻繁發生的事故,張新國每次都要去交管部門協助調查,實在讓他不勝其煩。
但這些事故,大都是因為他家的這棟坐落在馬路中央的房子引起的,他有義務配合調查。
那么,他家的房子為什么會蓋在馬路中央呢?
這里頻頻發生交通事故,他為什么不趕快搬離這個是非之地?
事情,還要從十幾年前說起。
1
1996年,家住上海松江區九亭的張新國,花了20萬,在自家的屋頂上,又加蓋了一下,變成了一棟三層小洋樓。
那時候,當地的大部分人住的都是平房,而他家的洋樓,就成了那一帶最耀眼的明珠。
平時二樓和三樓住人,一樓還有門面可以租出去賺錢,光租費一年就有5萬。
遠近村民每當走到他家跟前時,總是挪不開眼,看了又看,眼里都是艷羨的神情。
眾鄰里的羨慕,讓張新國心里有一種極大的滿足感,擁有這棟“獨領風騷”的小樓,成了他最引以為豪的事。
后來,隨著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,大批外來人口涌入了這個國際大都市。
2000年左右時,九里亭還是個郊區,這里的房租相對便宜,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這里租房住了下來。
隨著人口和車輛的增多,人均住宅面積變得越來越小,由于私搭亂建,原先的馬路也變得擁擠不堪,路面損毀的極其嚴重,一到下雨,積水很深,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出行。
2003年,政府要在張新國家所在的上海松江區滬亭北路,擬定擴修一條馬路,原先狹窄的馬路,都將要重新修建加寬,這里的居民要被全部搬離。
聽說要拆遷,那些住房條件不好的居民都興奮不已,畢竟這里太擁擠了,他們巴不得早點換一個地方,呼吸一下新鮮空氣。
張新國家雖然住房不成問題,但這里整體環境還是不盡人意,所以,他們也希望這里拆遷。
因為拆遷不僅能拿到好幾套新房,還有拆遷款、臨時安家費及后期裝修款。
張新國想,以他家的住房面積,怎么也能分到面積更大的房子,錢數上也會多分一點的吧。
但事實,卻不像他想的那樣。
2
當時,拆遷辦和開發商的政策,是按照宅基地證和家里的男孩數量,來分配房子的數量。
一份有效宅基證和一個男孩,能分得大、中、小3套房子,共280平米,還有一套多子女政策補償房120平米,以及230萬拆遷款和40萬后期裝修補助。
而女孩是沒有分房名額的。
張新國家有一兒一女,按政策,只能分到4套房子和相應的拆遷款、裝修補助費。
這讓他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。本以為,憑自家的房屋面積和恢宏氣派,一定會多分到房子,但現在按照硬性規定,這些一點也不頂用。
那些沒有他家房子大、房子破爛不堪、但兒子比他家多的,都比他家分的多,這更讓他心里結結實實長了個疙瘩。
更讓他想不通的是,他知道的一戶人家,其中一個兒子都走丟了好多年,報上兒子的名字,還多分了大中小3套房子。
既然人家走丟的男孩都能分到房子,那現在自己為已到婚齡的女兒要一套房子,總是可以的吧?
然而,開發商的政策是硬性規定,一視同仁,不能因為你個人的要求而破壞規則!
他找到開發商,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,開放商直接就拒絕了。
這讓他感到氣憤填膺:這政策太死板了,簡直沒有人性化!政策是人定的,也要有人情味,要有溫度。自己家這個情況,就不能通融通融嗎?
一個政策,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,而張新國卻是最愁的那一個。
3
歡喜的人都很快搬走了, 只有愁煩的張新國一家,還固執地堅守在那里。
既然拼兒子拼女兒他沒有優勢了,那宅基地證他可是有2張的。一張是岳父的名字,就是現在住的這座房子的證書;還有另一張1951年的。
但是,這一張1951年的老舊證書,開發商并不認可,他們只承認1991年以后認定的新的宅基地證。
這讓張新國像是吃了一個螞蚱樣的硌著心,但他不認他們的理,他要想辦法保護自己的利益。
他學會了上網查資料,跑檔案局,還經常跑到很遠的地方,去旁聽關于拆遷補償的案子積累經驗。
之后,他又反復找到開發商和拆遷辦,要他們承認他家51年的宅基地證,但依然是屢次碰壁。
找的多了,人家也煩了,最后,他被拆遷辦晾在那里,不聞不問。
開發商和拆遷辦的的冷漠,讓張新國更是氣不打一處來,他堅定,不蒸饅頭也要爭口氣!
當拆遷辦再次上門動員他搬離時,他心里的火苗一下子就竄了出來,張口就要3個億,否則,誰也別想動他一塊磚!
他的無理要求,也讓拆遷辦束手無策,雙方就這樣僵持不下,誰也不妥協。所以,事情就擱在了那里。
但無論張新國答不答應搬遷,修路工程都是要正常進行的。
而馬路擴建到他家這個地段的時候,只好從他家的屋前繞了過去,4車道到這里變成了2車道。
從此,張新國一家開始真正睡在了馬路上。
4
然而,睡馬路的日子可不好過。
自從他家所在的這條路變成大馬路后,他們家就沒有安寧過。
因為馬路到了這里突然變窄造成擁堵,不耐煩的司機們不斷地使勁摁響喇叭,此起彼伏,讓人聽了心率加快,平添一種緊迫感。
更讓人心焦的是,白天黑夜,不分時間,這個路段的噪音比其它地方都更勝一籌,片刻得不到安靜。
除了噪音,還有大貨車經過時的強烈震動,每當大貨車經過張新國家路段時,連地面都在抖動。夜里睡在床上,床也跟著晃動,不亞于一次地震。
這些情況日日夜夜伴隨著他們,一家人越來越焦慮不安。
除了精神上的折磨,還有心理上的恐懼。
這里也是事故高發區,頻繁發生車禍,讓他們一家人誠惶誠恐。
有一天夜里,一陣巨響把一家人驚醒,他們知道,一定又是發生了一場車禍。
張新國知道,第二天,他又得協助交警處理這個事故了。
之前,張新國已經協助交警處理過多起這樣的事故,有時看到慘烈的現場,他的心里也很難過。
在這里出事的,多是那些不熟悉這里路況的司機。每次看到一棟“龐然大物”橫亙在馬路中央,他們都氣得破口大罵。
有時,他們甚至直接下車跑去敲打張新國家窗戶辱罵,而他們家只能閉緊門戶,不敢回應。
一家人的生活因為這房子變得焦頭爛額,張新國岳母,就是在這樣環境中突發心臟病去世的。而他愛人則抱怨地說:“這里簡直就不是人住的地方!”
這一系列情況,讓張新國和家人對這份當初的堅持慢慢動搖了。
而周邊一些利民的政策,比如準備修建的醫院、學校、菜場等項目,因他家的問題沒解決,就不能修建。
居民們心里不爽,張新國也心有不安,覺得愧對大家,因為自己個人的利益而損害了大家的利益。
原來的街坊鄰居,也有意無意地到他家串門,炫耀他們寬敞明亮的電梯房,便利的交通,方便的生活環境……
這些,都讓張新國壓抑的心無處安放。夜深人靜時,他總在思考著自己這些年的付出值不值得。
另一方面,張新國的年齡也越來越大,退休后的這些年沒好好享受過生活,凈處理這些糟心的事了,他不想再僵持下去,耗不起了。
但他又不能拉下臉主動去找開發商談判,而他的心里,真希望有一個人能站出來,公平合理地解決這些事情。
5
2016年,這個人出現了。
那時,滬亭北路九里亭社區成立了動遷辦,由陸輝擔任動遷辦主任。
他一上任,就聽說當地有一個“釘子戶”張新國特別難對付,于是便決定和另一個工作人員親自上門,去了解一下實情。
開始時,陸輝每次登門拜訪,都只是和張新國嘮家常,關心他們的身體、問候小朋友們的學習情況,從不提搬遷的事。
這種真誠的交流溝通很快打動了張新國,一來二去的,張新國對陸輝主任,由開始的戒備到熟悉,再到敞開心扉,把自己一家人這些年住在馬路上的生活和心里的苦楚,全部傾吐給了陸輝主任。
陸輝主任和他深入談了2個多小時,分析了搬或不搬的結果。
不搬,法院會啟動強拆程序,他家也許只能拿到1套房子;同意搬離,他家還是享受當初一樣的拆遷政策。
最終,張新國聽從了陸輝的建議,并很快簽了協議,同意搬離。
這次他能這么爽快,用他的話說,陸輝主任從他的角度替他考慮,給了他信任,自己的一口氣終于疏通了,心里舒坦了,事情就好解決了。
這樣,張新國搬遷這件事這次很快解決了。
按照和以前一樣的政策,他共分得4套房子,外加270萬的拆遷補償款。
2017年,張新國為它耗費了太多心血的房子,在兩臺挖掘機的轟隆聲中,很快變成了一堆碎片和瓦礫,盤踞公路14年的“碉堡”總算是解決了。
其實張新國飆到最后,并沒有多得到好處。當時他說,他已經不在乎分得多少房子和錢了,他想爭的就是一口氣。
而這一爭,就爭了14年!
14年,他們全家人心里受了多少憋屈和外界的各種侵擾,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最清楚。
14年,他和政府的紛爭已經變成了一個大疙瘩,橫亙在家里每個人心里,坐臥不寧,吃睡不香。
14年,外界把他們當成了另類,諷刺、挖苦、謾罵,精神上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。
14年“睡馬路”的日子讓他們一家人吃盡了苦頭,但卻有苦說不出。
如果當初張新國能理性地考慮這件事:開發商和拆遷辦的政策是統一的,對事不對人,自己不會吃虧,但也別想“偷巧”,任何人都不能游離于規則之外,不能特殊……
也許,他就不會這么擰巴了14年。
當一件事,已經鐵板釘釘改變不了的時候,再一根筋到底,那就是和自己作對了。
所以,人要學會退一步,適時地給自己的心靈松綁,從煩惱中解脫出來。
人生不長,我們也都該學得豁達一些,對這個世界,心懷更多的包容和理解。
拓維智慧陽光征收系統,能幫助各級征收辦實現信息化征收、數字化征收、陽光化征收。
做到公開、公平、公正,完全符號590號令中“決策民主、程序正當、結果公開“的要求。
拓維房屋征收APP是拓維軟件結合拓維房屋征收管理系統推出的一套手機客戶端應用。
作為拓維房屋征收管理系統的延伸,有效提高了在房屋征收過程中基礎數據的采集工作,相應工作制度、工作流程、安置補償及政策法規讓每一位辦事人員清晰掌握業務流程。
客戶端具備拍照上傳功能,可現場拍攝項目真實情況,體現”公平、公正、陽光化征收“。
本文轉載自砍柴書院(ID:kanchaishuyuan)
閱讀和寫作是一種力量,不限于表達自我,也不止于賺錢養家。